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制造模式急需深刻变革;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正步入与国际同台、同步竞争的新阶段,但全产业链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一些关键零部件还在被“卡脖子”,“强链补链”迫在眉睫。也因此,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比以往更加紧迫。但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仍没有缓解。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系列报告,从这些报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发展存在顶层设计缺失、院校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新需求以及重点产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留人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才强,制造业才能强,信息产业才能兴。”工信部总经济师许科敏认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相关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广大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行动。
♦ 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毕业生流入不到一成
在工信部此次发布的系列报告中,主要针对智能网联、关键软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了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与预测。尽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略有差别,但均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质量无法匹配产业新发展需求两大问题。在谈到供给总量不足问题时,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认为,毕业生流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尽管高校新专业和新学科设置步伐加快,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但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入目标产业的比例普遍不高,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的比例为58.69%,人工智能-计算机类则为11.95%,智能制造仅有3.89%,智能网联汽车更是不足一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在解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时指出,根据纳人科技提供的数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就业的比例仅为0.82%(1990~2017届毕业生流入比),照此推算,2025年进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本科毕业生约只有7300人。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29.12%的企业认为,人才数量供给不足,是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在科技公司纷纷看好智能网联汽车,不惜入局造车的当下,为何汽车行业反而对智能网联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不足?对此,赵莲芳指出,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制造业对IT背景专业人才的薪酬缺乏竞争力。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7.2万元,仅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的48.9%。即便是在车企已经有意识提高智能网联人员薪酬之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调查显示,其实在汽车企业中,智能网联工作岗位上的IT背景专业人才薪酬已经大幅高于传统专业人才,但由于依然低于IT背景专业人才的平均薪酬,因此仍然出现了离职率较高的现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有37.6%的人主动离职,其中大部分具有IT背景。
♦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在总量不足的同时,人才的质量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仍相对单一,但不少产业都更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智能网联汽车如今需要提供更多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但由于车辆工程属于机械工程下属的二类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受到约束和限制,已经与人才知识的结构需求出现了大幅偏离。据赵莲芳介绍,个人调查问卷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课程设置现状比较显示,机械类(除车辆工程外)与车辆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课程需求的匹配度仅分别为33%和53%,换言之,有过半的专业课程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求无关。
其二,人才培养知识内容未及时更新,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例如《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就指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其次,学历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具体表现为智能制造新课程教材缺乏、教育内容陈旧、实验室建设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也较为缺乏;第三,在职教育体系缺乏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三,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兴起时间较短,因此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导致了院校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区块链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提出,当前“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已经获批,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已经开始了小范围的专业建设试点工作,但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因此院校没有可借鉴的学科建设模式,导致相关学科的内涵界定尚不清晰,培养目标与路径也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备,师资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有待加强。
♦要在“融、高、用”上做文章
为解决上述问题,许科敏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在“融”字上聚共识,深化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强化供需对接,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其次,要在“高”字上下功夫,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第三,要在“用”字上见实效,加强研究成果运用,引导企业健全用人制度,广聚有用之才、用好用活人才。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下一步发展,赵莲芳分别从国家、企业、行业和高校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鉴于汽车产业正在全面向智能网联转型,所需人才知识结构除车辆和机械外,还需增加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材料、能源动力等相关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呈现复合型、交叉型特征,国家应考虑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并同时扩大计算机等三大类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至于制造业薪酬低、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国家还可通过推出财税政策等来增加制造业利润空间、提升制造业从业荣誉感。当然,加大引进海外人才政策力度也非常重要;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应当积极参与教材编写、高校教学及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等工作,并探索多层次的复合型激励措施等;第三,行业机构宜提供全系列培训,同时结合紧缺岗位的要求,设置部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项目,例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吉林大学已开发了智能网联培训全系列课程(包含12个技术方向),同时完善了工程师水平评价机制,加大了人才举荐力度。值得一提的是,行业人才岗位序列和紧缺人才预警机制的建立也不可或缺;第四,高校应尽力完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在增加计算机、电子信息和自动化课程的同时,也应吸引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以推动更深入和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共同为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施芸芸)